Searching...
Jun 28, 2021

冬天吃錯夏天虛!「不補身體差、一補就上火」全身冰火兩重天 常按5穴「滋潤全身」調和有奇效


俗話說:冬天進補,開春打虎。於是很多人一到冬季就開始吃好的,補好的。

但是,也總有人說,為什麼每次補完之後:口腔長潰瘍、臉上冒痘痘、喉嚨腫痛、嗓子乾癢沙啞。看起來明明覺得自己是上火了,可是卻大便清稀、雙腳發冷、腰膝痠冷,整個身體感覺就是冰火兩重天。這到底是怎麼了?



其實這就是我們中醫裡常見的:上熱下寒。

人體陰陽總是平衡的,當這種平衡狀態被打破時,就變成了病理狀態,上熱下寒就是其中一種。位於上面的心肺之火下不來,或者火過於旺盛;中焦脾胃受淤堵,道路不通行,位於下部的腎水無法上行循環或者腎水過少無法壓制上部之火,人體體內的循環之路受阻,自然寒熱狀態就出現問題了。



那麼,為什麼出現上熱下寒,為什麼中焦會受淤堵?

中焦受淤堵的原因

實際上,冬天中焦之所以會受阻,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盲目進補、過量進補。





從中醫角度來說,上熱下寒症狀的出現,主要是陰陽上下交彙的通路受到了阻礙,導致陰陽不能正常交接。

最常見的有中焦脾胃阻塞。脾胃是氣機陰陽上下通降的樞紐,當脾胃失司,濕氣橫堵塞在人體中部,導致陰陽上下相交道路受阻,心火既不能下行,腎水也不能上濟心火,自然就上熱下寒了。

  
冬季最常見的脾胃失司誘因

01.是盲目進補

不論寒熱溫良,不管體質適不適合,盲目進補,導致溫熱太過。脾雖然喜燥,但是過熱過燥反倒傷害脾氣,過猶不及。





02.過量進補

凡事都講究個量,一味溫補之藥,還沒等到完全消化吸收,一個接一個,或者聯合幾種同性味藥物共同使用,導致脾胃負擔加重,損傷脾氣。

這二者都會導致中焦的遲滯,使得道路不通。
 
 

哪些人容易出現上熱下寒?  

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改變,以下三類人最容易出現上熱下寒問題。




1、夏天貪涼、冬天不保暖的人

現代人夏天大多數時間都待在空調房,靠空調降溫續命,而且還喜歡喝各種冷飲涼茶;冬天呢,穿衣喜歡露腰、露脖子、露腳踝,正是因為生活中這些不良的習慣,導致寒氣慢慢在體內累積。

我們的身體下部是體溫較低的地方,到了寒冷的冬季,身體內寒氣愈加與熱量相抗衡,就會出現下半身冷的情況。

如果冬季進食大量溫補或熱性食物,因為下半身過於寒冷,陰陽失調,上身熱量難以下行,堆積在上半身。熱屬火,火性炎上,就導致上半身出現喉嚨痛、嗓子乾、口腔潰瘍、眼屎多等上火的症狀了。 



  
2、思慮過多,高強度腦力勞動者

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大,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者很多,大腦的思慮過多。

腎臟主骨生髓通於腦,腦力過度消耗,類似於水泵一樣,不斷消耗腎水。

腎本身為生命之源,跟隨水穀精微共同灌溉全身臟器,當人體腎水消耗大於當天的攝入時,就好比農田缺水,田裡的作物即身體各器官就會出現缺水、乾燥跡象,在長期臟腑運動中,燥相便會像火相進一步發展。




以肝臟為代表,肝臟屬於木,五行中水生木,木需要水的滋養澆灌才能進一步生長,腎水不能上養養肝木,則肝燥、肝火會很明顯。

因此長期思慮者容易出現肝火旺盛表現,如煩躁、口乾、面紅目赤等症狀,這類人在冬季稍微進補或不注意下半身的防寒保暖,上熱下寒的症狀就非常明顯。


3、先天條件欠佳,素體陽虛之人

我們知道人體陰陽講究平衡,腎陽是先天元陽。有些人因為先天條件欠佳,素體腎陽較為虛弱。 




  
我們身體中位於上部的主要是心、肺兩個臟器,其中心、腎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,心火必須要腎水上濟,才能正常鼓動心血運行,不至於心火太過。腎水也必須要得到心火的下交,不能使腎水過寒,否則便不能發揮灌溉滋養全身臟腑的作用。

而素體陽虛之人,腎陽先天不足,腎水上升欠佳,心火不得養,上面容易出現一派熱象。同樣腎水不能得到心火下交,無法溫煦,下面出現一派寒象。在冬季,天氣極寒,這部分人若不注意保養,上熱下寒症狀更加顯著。




要改善上熱下寒,做好這三件事

01.因人制宜,綜合調辨進補

中醫講究天人合一,冬令主收藏宜進補,除了因時之外,還需要因人制宜。

以各類參為例,陽虛適宜用紅參、高麗參,紅色主火,屬陽氣,以色補形;而氣血虛弱者則更適合用生曬參、山參等淡滲緩慢進補,有助於更好吸收;陰虛者使用西洋參效果更佳,兼具滋陰功效。

在不了解自己情況下盲目進補並不可取,一則可能適得其反,二則對藥材也是浪費,提倡進補前先諮詢正規中醫師,綜合調辨之後,聽從建議調養,事半功倍。

 



02.通暢中焦,適當清上部之熱

除了體質及生活習慣改善之外,中焦的暢通是陰陽交合的重要一環。

中焦就是脾胃及它周圍的物質環境,中醫裡常說的補中益氣,補的就是中焦脾胃。

中焦可以說是五臟六腑的大管家,其他臟腑都離不開它,中焦如果不通,身體裡的氣血陰陽就無法正常運轉,就像下面這張圖: 

  


通過艾灸的雙向調節能力打通中焦,引火歸元,同時溫煦腎陽,讓身上的火下得來,水上得去,從而溫暖滋潤全身。

艾灸取穴也以下半身為主,引火下行的同時有助於溫陽滋腎,更容易達到寒熱的平衡,具體穴位如下:

1、八髎穴 

  
 
2、少商穴 



  
 
3、三陰交穴 

 
 
4、复溜穴 

   

5、湧泉穴 

 


艾灸之餘,還可以試下調補方——小建中湯,尤其適合脾胃虛弱偏寒者,簡單幾位中藥,配伍過後,發揮奇效,是溫中補虛、緩急止痛良方,又是調和陰陽、柔肝理脾常用方。

藥性平和,以調理體質為主,不過還是建議諮詢中醫師進行辨證加減後,適量添加少許清熱藥物,再用效果更佳。



腳部保暖,泡腳補陽驅寒。

很多上熱下寒都是現代人日常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,所以在冬季還是建議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。

除了穿衣保暖,睡前還可以用艾草泡腳。對於畏寒腳冷者,這能有效改善寒冷症狀,鼓舞陽氣升發,抵禦寒氣。

邊泡腳還可以邊用雙手搓湧泉,搓搓腳底的湧泉穴,滋養腎水,既能補陽,又加之腎水上濟,又不至於讓人上火,減少上熱下寒的困擾。







 
私隐权政策